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用“他塑”与“自塑”,“逆差”、“反差”与“落差”以及“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等关键词把中国国际话语上存在的困境阐述得非常清楚。他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善于设置议题,让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该说的说到位。”
由此可见,议题设置对破解中国国际困境的作用是何等重要。在中国国际传播中如何设置议题,设置怎样的议题?我提三个观点:
1
瞄准西方认知错位
寻求时机各个击破
在设置议题这方面,习总书记特别指出,“要抓住民主人权、民族宗教、反腐倡廉等西方对我们存在‘认知错位’的关键问题,深入研究、各个突破。”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新华社年初经过认真研讨,梳理出涉华议题、国际热点、西方弊端和涉发展中国家议题等四大类共26个当前国际重大议题,及相关中国立场,并根据基本判断提出报道策略。
不到一年时间,新华社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着力强化议题设置的努力取得了明显传播实效,对逐步扭转国际舆论场“西强我弱”总体格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在局部夺得优势、有所突破,为夺回我国际形象自塑权、实现“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的目标要求积累了许多经验。
今年5月下旬,七国集团峰会在日本召开,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欣喜若狂,急忙安排在七国集团峰会上尽可能夹杂他围堵中国的私货。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设置了“失败的‘安倍经济学’议题”,集中火力,通过专业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安倍政府主导的经济政策的失败。
这种缘事而发,层层递进的组合拳让安倍切实感受到了“痛”。5月27日下午,七国集团峰会闭幕,安倍以主席国领导人身份面对全球媒体举行新闻发布会。在回答现场记者提问后,安倍主动讲到“安倍经济学”,说有媒体报道“安倍经济学”失败,随后,逐条回应有关报道内容,从日本地方经济是否凋零、贫富差距是否扩大和就业形势是否恶化等我社报道角度一一进行了辩解。
与此同时,围绕日本福岛核泄漏五周年,新华社还推出了系列特别报道,揭露日本政府刻意隐瞒辐射数据的行径,反映日本民众不满和愤怒,有效设置了“福岛后遗症”议题。在6月3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多名外国媒体记者就福岛核泄漏问题提问,充分说明此次报道成功议题设置,有效引导国际舆论的重要作用。
2
占据先机有的放矢
借嘴说话穷追猛打
2016年7月12日,所谓南海仲裁案的所谓最终仲裁出笼,新华社通过驻外分社第一时间得到可靠消息后,夺得全球首发,领先时效第二的路透社9分钟,并被路透社援引为消息来源。
同时,事先准备的“十论南海仲裁案”“南海七日谈”“起底临时仲裁庭”“五评南海仲裁案”以及”真相与谎言-南海仲裁案闹剧出笼始末”等数篇报道稿件万箭齐发,占得国际舆论引导先机,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众多国际知名媒体转引,成为通过第一时间发声,有的放矢穷追猛打,实现突出传播效果的典型案例。
由于官方通讯社的特殊属性,在国际传播中,新华社自己发出的声音,通常被视为中国的政策宣示和官方立场。为增强说服力,客观中立地陈情说理,借嘴说话也是议题设置的有效形式。在这方面,新华社社长蔡名照6月17日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专访堪称通过借嘴说话来设置议题的范例。通过几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蔡名照精准把控议题设置,抓住中俄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和情感共鸣点,达到了在访谈中巧妙引导对话者的目的,实际上是通过普京之口,向全世界传播了中国立场、发出了中国声音。相关报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新媒体渠道发出后,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法新社、彭博社等1000多家海内外重要媒体采用,在海外社交媒体的浏览量超过1500万次,在中外舆论场以及传播学界引发了极大关注,实现了极为丰厚的传播价值。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