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愈大夫医疗 > 愈大夫医学院
案例分析:腹膜后淋巴瘤的诊断要点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2016-11-01 15:06   分享道

2016-10-30 杨倩 普外时间
本文结合病例介绍腹膜后淋巴瘤的诊断要点。

病例 1    

1. 病史:女性患者,37 岁,因腹胀 1 月,加重 1 周入院,无发热、疼痛、便秘、血便,无体重减轻。腹部彩超检查示「腹部占位,腹水」。

2. 相关检查
淋巴结:颈部淋巴结、腋下淋巴结肿大;触诊: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触及包块 。
CT 平扫:

图1
图 1~2:CT 示腹膜后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肠系膜周围及双侧腹股沟可见肿大淋巴结
CT 增强:

图3

图 3~4 CT 增强动脉期显示腹膜后软组织轻度强化,包绕邻近肠系膜上动脉、双肾血管及腹主动脉,即「血管包埋征」

图5

图 5~6 CT 增强静脉期显示腹膜后软组织轻度强化,包绕邻近肠系膜上静脉、双肾血管及下腔静脉

3. 影像表现
脾脏增大,实质密度均等并均匀强化。腹膜后及腹腔内肠系膜周围可见多发团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增强可见轻度强化,与胰腺分界不清,包绕邻近肠系膜上动静脉、双肾血管、腹主动脉 ;腹股沟内可见肿大淋巴结影。盆腔内可见积液影。
4. 诊断结果
巨脾。腹膜后及腹腔内肠系膜周围占位灶,考虑淋巴瘤可能。腹股沟内淋巴结影肿大。盆腔积液。
骨髓穿刺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

病例 2   

1. 病史:患者女性,67 岁,因反复腹痛 2 年,复发 1 周入院。 40 年前患肺结核和颈部淋巴结结核,未正规治疗。

2. 相关检查
血常规 WBC 13×109/L,HB 97 g/L,中性 0.24,淋巴 0.61;肝功 ALB 26 g/L,总蛋白 55 g/L,白/球 0.87;专科体检:双侧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CT 平扫:

图7

图 7~8 CT 平扫可见双侧腋窝、纵隔、腹膜后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腹膜后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
CT 增强:

图9

图 9~10 CT 增强动脉期腹膜后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轻度强化,且肿块包绕髂血管,形成「血管包埋征」,双侧腋窝、纵隔、腹膜后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

图 11 CT 增强静脉期腹膜后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轻度强化,且肿块包绕髂血管 
3. 影像表现
脾脏体积增大,实质密度均等并均匀强化。右侧下腹部腹膜后可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边缘轻度强化,肿块包绕血管;腹膜后、双侧腋窝和纵隔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影 。
4. 诊断结果
双侧腋窝、纵隔内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脾大。右侧下腹部腹膜后软组织占位 ,考虑淋巴瘤可能性大。
骨髓细胞超清晰度检查:增生性骨髓像,淋巴细胞明显增多,易见分类不明细胞;左腹股沟淋巴结活检:非霍杰金小 B 淋巴细胞淋巴瘤; 骨髓流式细胞学:倾向于 CLL/SLL 。

腹膜后淋巴瘤影像表现

腹膜后淋巴瘤 CT 表现:单一或多发、巨大或肿大融合、类圆形或分叶状腹膜后肿块,绝大部分大于 5.0 cm,呈均匀密度肿块,并呈均匀强化,少数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呈环形或不均匀强化,多发淋巴结肿大融合可包埋肠系膜血管、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等,形成「血管包埋征」。大多合并脾肿大。

MRI 表现 T1WI 示低于脂肪信号,高于肌肉信号,伴部分坏死区。

腹膜后淋巴瘤的诊断要点   

1. 影像主要表现为腹膜后病变。

2. 可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生于年轻患者的上述改变应想到淋巴瘤的可能。

3. 实质性脏器受累常见,尤其是肝脾,常见结节、肿块和片状低密度区。50% 伴有肝脾肿大,可提示诊断。腹膜间皮瘤诊断示很少伴有实质脏器的受累。
4. 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常见。这一点在和腹膜间皮瘤鉴别时有意义。后者几乎不会伴有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需要注意的是,其淋巴结内常见坏死。
5. 腹膜淋巴瘤病常提示淋巴瘤的恶性程度高,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主要包括结核、转移性肿瘤及巨淋巴结增生症等;与等密度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瘤、副神经节瘤易混淆,具体诊断需要经过病理活检。

 

编辑 | 李晴

投稿及合作 | peixunche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