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愈大夫医疗 > 健康园地 > 生活日常
一瓶“安全”的药,最终还是要“合理使用”出来的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2016-10-30 16:55   分享道
来源:健康实验室微信号 2016-10-18 
    


  今天,2016年“全国安全用药月”启动仪式暨第一届中国药品安全论坛在北京举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药事部主任冯欣在活动上讲了一个故事。她说自己每每说起“合理用药”,就一定首先想到这件事儿。
  “缓释片,是不能掰开使用的”
  十多年前,她所在另一家医院的一个大夫托她帮忙买一种治疗癫痫的口服药,给家里的孩子用。
  这个药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了,但在当年还是刚刚在我国上市的新药,价格也比较昂贵。每次,这个大夫都是吃完一瓶再买一瓶。冯欣一直帮她买了半年多,两人已经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有一次,冯欣问起孩子疾病进展。这个母亲一筹莫展说,用药半年多了孩子病情不但没有好转,而且每况愈下。是这个药不对症?还是服用的剂量不对?于是,两人开始一起研究说明书。
  这个母亲告诉冯欣说,大夫给出的服用剂量是每天一次,一次25mg。冯欣问她,既然每次25mg,“为什么你让我给你买50mg/片的呢?”她说这样可以便宜一些。“那你怎么给孩子吃呢?”她回答,掰开,每次半片呀。
  其实,这个药是一种缓释片,是不能掰开使用的。冯欣后来听说,这个孩子进了弱智学校。“一想起这件事,我心里常常有点愧疚。如果我当时多问一句,多嘱咐一句,孩子不耽误那半年的治疗,会不会就不是现在这样的结果呢?”,说到这儿,冯欣在台上忍不住哽咽。
  
  给药时间不对影响疗效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临床药师的关键角色。冯欣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专科医院,临床大夫对药师的认识还就是超市里的售货员,“每每在病房跟着查房,不遭白眼我已经很高兴了”。
  冯欣又讲了一个故事。刚工作那会儿,冯欣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管管小药柜,查查药品有效期,有时帮护士查查输液的配伍。一天早上查房后,护士们一边配药一边讨论一个术后的发烧患者,“抗生素都输3天了,还没退烧,是不是该换药了?”
  冯欣正好在一边看这个患者的病历,认真看过病历和医嘱之后,她先试着跟护士长商量,“这个患者用的抗菌药物应该还是正确的,只是用药方法,给药间隔有些问题,如果调整一下,应该可以见效。”
  护士长一开始还是比较怀疑的,她继续解释:“这个抗菌药是有时间依赖性的,正确的给药方法应该是q8h(每8个小时一次)或q6h(每6个小时1次),而现在的用药方法是bid(每天两次),而且是上午9点一次,下午3点一次,药物无法保持有效治疗浓度,肯定无效。”
  后来,冯欣又去和管床主任商量。听完她认真的叙述后,管床主任点点头,重新开了医嘱。之后的两天,冯欣一直盯在患者床旁,终于体温下来了。
  虽然,大家嘴上都没说什么,但此后再出现在病房,她已经能感受到大家友善的目光,“再也不用溜边了”。
  
  临床药师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冯欣感觉到,医生与药师不仅仅是术业有专攻,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不同,关注点不同。
  当抗菌药物抗感染疗效不佳时,临床医生更多考虑药物是否已经覆盖菌谱、药物用量是否合适,而药师考虑更多的是给药途径、给药间隔、不良反应等内容。这种不同可能来源于教育背景、专业积累以及临床工作的经验。
  药师与医师一起可以从不同知识角度互为补充,为患者提供和设计最安全、最合理的用药方案。避免药物间不良的相互作用,排查影响药物治疗的因素等等,共同提升临床服务患者的质量。
  有一件事在朝阳医院临床药师也被传为佳话。有一段时间,连续几个骨科病人发生术后感染,惊动了“控制院内感染科”,以为是哪里控制没有做好,但找了半天没发现原因。
  最后,一位临床药师主动找院长说想帮忙找找原因,结果一查果然是用药方面出了问题。临床医生选用的抗生素半衰期太短,手术时间太长。临床药师为骨科推荐了另一种药,这个药抗菌谱更长,而且价格还便宜一半。
  换药之后,不但感染问题解决,该科室还拿到了合理用药专项奖。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各科室纷纷和总药剂师要临床药师上科室帮忙。陈勇说,临床药师下到几个科室,光节省的药费大概在一个月几百万。


  
一瓶“安全”的药,最终还是要“合理使用”出来的。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局长毕井泉也在活动中表示,消费者是药品全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终体现疗效和承受风险的核心主体。消费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有病看医生,用药遵医嘱。
  毕井泉还表示,有关各方要加强各类药品、保健食品、食品的说明书、标签和名称管理,加强药品广告管理,禁止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禁止任何给消费者带来误导的用语、用词,切实保护广大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不受各种虚假宣传之害。

 
本文转载自科普中国http://www.kepuch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