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2016-09-29
2003年4月30日,北京地坛医院。一位SARS患者经抢救无效不幸死亡,一名医生久久地站在他的遗体旁。贺延光/摄
9月22日,中国医院协会第23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暨我国医院感染管理30周年总结会”在北京举行。“聆听全国知名专家教授的讲授和经验分享,让我这个感控新人受益匪浅。”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刘盛楠说,此次会议给她最深的感触就是院感管理30年历程的总结回顾与展望,“就像专家提到的‘未来已来’,需要我们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奋发努力,迎难而上,努力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做得更好,保证医疗质量安全。”
2016年是我国院感管理“回首、传承、展望”的关键一年。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控处处长李六亿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30年来,院感管理人员在医院感染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2003年抗击SARS,院感管理工作者为疫情的控制和医院人群的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防控SARS是一场战役
在采访中,所有被采访者都不约而同地把2003年抗击SARS作为中国院感管理工作的一个转折性事件。
2003年初,SARS暴发,全国共有4698人被感染,其中,医务人员达917例。北京的一家三甲医院发生了医务人员因感染SARS死亡的病例,多名医务人员及去医院就医的其他病患者、家属被感染,整个医院被隔离。
“SARS早期,我们根本不知道传染源、传播途径、病原体是什么,哪些是易感人群等,工作特别难。在SARS暴发的时候,平时院感管理做得好的医院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医务人员和来医院就医者的平安,而有些医院则成为重灾区。” 李六亿说。
“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确实是在经历着一场战斗!”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感染管理处副处长张京利回忆起SARS时期的日日夜夜,感慨万千。根据广东“非典疫情”和北京已出现SARS疑似病例的情况,2003年3月25日,宣武医院成立了“非典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应对非典型肺炎工作预案》;3月28日,接诊了第一例SARS疑似患者;4月7日,召开院长办公会扩大会议,组建宣武医院防治SARS指挥中心,决定启用刚刚建成尚未投入使用的综合楼,按照呼吸道隔离门诊和隔离病房的要求进行改造,并将陆续接诊到的数例SARS疑似患者,收入新改造的呼吸道隔离病房进行救治,“此举对保证全院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京利说,“4月27日是个星期日,我在家休息,接到紧急电话通知马上到医院开会。当天市政府领导来,现场宣布宣武医院整建制改成SARS定点收治医院。”
呼吸道传染病隔离病房与普通病房的建筑布局有着极大的差别。患者应该走什么样的通道,医务人员走什么样的通道,怎么进来,如何穿脱防护服,都有严格的规定。“医务人员从污染区出来在哪个区脱外层防护服,在哪个区脱中间这层,在哪个区脱最里面那层,在哪儿淋浴,然后穿上干净的衣服安全撤出,都必须规划好路径。”张京利说,“4月27日下午,北京市疾控中心邓小红教授带着我实地仔细勘察了我院内、外科病房楼的建筑布局,然后她口授,我记录整理并画出平面模式图,当天晚上就完成了我院的建筑改造方案,基建处连夜组织施工,至5月6日全部改造完毕,各类物资筹措准备到位。5月6日上午,我们请神经内科的一位护士当模特,请宣教中心的老师紧急拍摄了《SARS病区内四区划分及全套防疫服穿脱顺序》视频。上午视频录制完成,下午就对第一批将进入隔离区的医务人员进行紧急培训,晚上接收患者。真像打仗一样争分夺秒。”
经过60天的奋战,宣武医院集中收治了220名SARS患者,其中危重患者占到了6成。分三批进入SARS隔离病房的1200多名医、护、技、勤人员无一人感染SARS,实现了“提高收治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很欣慰的。6月27日,最后三名患者痊愈出院,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张京利说,“我觉得要想做好感控工作,院领导的重视非常重要,是先决条件。应该说,经过了抗击SARS的历练之后,我们将不会在迎战任何传染病时乱了阵脚,包括迎战高病死率的传染病埃博拉出血热。”
SARS对院感管理工作来说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SARS对院感管理工作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李六亿告诉记者,在他们今年开展的回顾性调查中发现,很多地方的医院在SARS之后才成立了感控科室。“院感管理工作从组织机构建设,到人员配备,都在SARS之后有了一个特别大的飞跃。SARS让大家看到了院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院感管理专职人员的重要性。”李六亿说。
在从SARS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后,院感管理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政策制定、组织建设、人员配备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SARS之后,我国在医院感染防控领域,提升到了规范化、法制化的新高度。” 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SARS后,相关部门对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进行了梳理。“我记得在一次专家研讨会上,专家们在2000年《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加强组织建设以及加强监督管理,把它上升为部门规章;另外,相应的技术性内容,逐步以国家规范标准的形式,陆续发布,技术性规范涵盖了重点部门、重点环节以及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防控。在2004年,我们开始着手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从2003年到2004年,一系列规章规范密集出台:2003年5月9日,国务院第7次常务会议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文件);10月,发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0号)及其配套文件,此后,原卫生部又印发了《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通知;2004年4月,原卫生部印发《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的通知和《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5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试行)》;8月,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当月,原卫生部印发关于施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9月,原卫生部印发《关于加强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通知;11月,发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4号文件);12月,原卫生部启动医院感染管理专项督导,对11省市医院感染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李六亿告诉记者,2006年,国家标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标准委员会成立,制定了一系列与医院感染有关的标准。“这些对推进我们国家院感管理工作特别重要”。
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防控
院感管理工作者始终冲在一线
在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防控上,从SARS、H5N1流感、H7N9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疫情、登革热疫情的防控,到国际上的NDM-1超级细菌疫情、中东MERS疫情和非洲埃博拉疫情防控,院感管理工作者始终冲在第一线。
2014年,在援非抗击埃博拉的战役中,我国医疗队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并且取得了零感染的骄人成绩,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肯定,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的广泛认可和赞扬,为我国赢得了荣誉。
“当时,美国的医疗队中有医生感染了埃博拉病毒,被接回国治疗,并在美国本土发生了续发病例。而我国的医疗队员,按照我们在国内编制的《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实用手册(援非医疗队)》中的防控流程、防控制度和要求,安全返回,为此,世界卫生组织(WHO)给予我们高度肯定。我们非常自豪。”李六亿说。
李六亿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援非医疗队出发前,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组织相关专家,在国家《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指南》的基础上,加班加点编制包含流程图示、操作性极强的《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实用手册(援非医疗队)》,编完以后,连夜送人民卫生出版社印刷,第二天早晨送达援非医疗队。“援非医疗队走了以后,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密切关注援非医疗队员健康状况的报道。第一批队员回来后,要隔离三周。我保持着与他们的联系,直到他们解除隔离平安回家,那个高兴极难以用言语形容。第二批第三批……都是如此。”李六亿说。援非抗击埃博拉,取得了医务人员零感染的骄人业绩。这件事,充分表明我国的院感管理工作有能力走出国门,并得到了国际社会和WHO的认可,“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对西非的支援过程当中,我们的医院感染管理队伍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打了胜仗,还实现了零感染,这凝聚着我们院感专业人员的付出。他们付出的不仅是心血,更多是科学的手段。”郭燕红说。(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