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曾是中国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这个行业的职业声誉如同高台跳水。
这篇直指现今医疗机制及医患痛点的深度文章,发表于2007年的《新民周刊》。时隔9年,时代在发展,然而并非所有事都在。
2007 年年末,医改方案的制定工作已接近尾声,新方案出台在即。
由卫生部、发改委等16个中央部委派员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领导制订了这一轮医改方案。方案综合各方意见,其中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WHO(世界卫生组织)等9家单位提交的报告,以及地方政府的意见。
对这件利益攸关的大事,医生没有像经济学家、政府部门甚至普通民众那样,寻求表达的渠道与机会,反而沉默异常。
有人说,沉默是因为这一轮医改的起点就是对医生的批判。医生、医院院长、医学院院长,他们怎么看近在咫尺的医改?
01
▼
医生:主角还是看客?
医生曾是中国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但1990 年以后,这个行业的声誉如同高台跳水。中国的医疗系统共有375 万名员工,负责为13亿中国人提供医疗服务。在过去的10 年里,他们是被抱怨得最多的人群之一,被认为对“看病贵”“看病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了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推动了新一轮医改。经济学家、研究机构和媒体深深地卷入了制度设计的争论。而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医生,在为时两年、声势浩大的争论中,保持着异常的沉默。
“关于医改的争论,一开始某些社会舆论就把医生放在了受批判的位置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院长朱正纲说,医改涉及医务人员的根本利益,医改政策的出台必须兼顾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
这一切让许多医生深感屈辱。中国社会普遍将医生看作现行医疗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但在医生们看来,自己不过是不成功的医疗制度的牺牲品罢了。
02
▼
褪色的荣誉
朱正纲出身医学之家,父母、他及妻子都学医,夫妻俩希望儿子能继承家族传统。但朱正纲说,孩子拒绝这样的人生规划。“太忙,责任太大,顾不了家,收入也不高,”朱正纲的孩子这样形容父母的职业。
“医学世家”从前让人肃然起敬,但现在已失去了光环。胡庆澧家族已三代行医,他曾出任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兼副总干事。但让他引以为荣的“医学世家”的传统,眼看就要断裂了──儿子坚决反对自己的孩子学医。
医生这个职业在很多医生自己看来,已经不值得留恋了。这个行业陷入了信任危机,医生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水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怀疑。在很多中国人心中,医生更多地和“灰色收入”“滥开药”“过度检查”甚至更可怕的“医疗事故”联系在一起。
2003 年SARS 肆虐期间,社会似乎再次看到了医生的牺牲精神,他们重新被称作“白衣天使”。但SARS 消失后,这个称呼再次被遗忘。
03
▼
医院恐惧症
20 年前,“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已经退休的胡庆澧当年做住院医生时,工作非常辛苦,每周只休息半天。妻子也是医生,两人工资微薄,除去必要的花销,每月仅能储蓄4 元钱。但这段艰苦的生活,现在成了他最美好的回忆:“那时医患关系很好,大家共同的目标,就是把病治好。”
和20年前相比,医患关系现在越来越被看作是合同关系。对此,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专家李青峰直言反对:“如果医疗是一种合同,病人就必须完全了解选择某个治疗方案的理由,以及这种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但有些治疗方案,连非专科医生都无法理解,怎么能够让病人和病人家属理解?”
有些医生开出三个治疗方案,让病人选择。“看上去很公平,其实病人被牺牲了。病人不是专家,不可能知道哪种方案最适合他。”
和20年前相比,医学的专业性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不是让患者依赖医生,而是让他们感到恐惧,他们用怀疑的目光打量医生,担心他们利用自己的无知谋取私利。而医生在医疗官司的教训下,也开始建筑自我保护的防线。怀疑使医疗成本急剧增加。医生变得过分谨慎,即使面对感冒等常见病,为了保险,他们也宁可安排病人查血、拍胸片,以排除其他可能。大多数时候,这些检查并不必要。
和20年前相比,中国人均期望寿命提高了——这被认为是医疗事业进步的一个指标,但这一成果并不巩固。“医患双方彼此警惕,导致治疗活动无法按照医学科学的原则进行。”李青峰认为,这是现行医疗体系危机重重的征兆。
04
▼
医生的工资
简伟1992 年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一所区中心医院工作。简伟真正安心做医生的时间只有一年。一年后,他开始主动申请上夜班,白天则去做药品代理。几年后,他辞职进入药品公司,做了专业的药品营销人员。“当时医院给我的工资是每个月200 元,做医药代表可以拿2000 元。”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一大批医生投入药品、医药器械销售行列,医生跳槽热与当时的出国热一样如火如荼。简伟目前在一家外资制药公司工作。如果10年前没有跳槽,他现在应该是那家二级医院的资深医生,月收入3000 多元。这个收入让简伟觉得“可怜”。
医院院长、医学院院长和医护人员认为,低收入已成了阻碍优秀人才进入这个行业的主要原因。但在许多病人看来,医生和“药品回扣”“红包”联系在一起,这会是一个“可怜”的群体吗?
许多大医院里都可以看到一些醒目的高档汽车,这尤其让人难以相信,医生的收入会像他们自己抱怨的那么低。
长期以来,医生对收入的自我评价与社会的评价相去甚远。
医生的收入问题无法一概而论。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收入分化程度令人瞠目。
现在,医院普遍进行经济考核。在考核及奖金的压力下,科室主任和医生必须想方设法增收。增收的方法,除了尽量争取病人,还必须在每个病人身上赚更多的利润。“医生创收”败坏了医疗制度的信誉,伤害了医生的职业荣誉,最终导致病人丧失了对医生的信任。
那么,那些医生为什么要冒如此大的风险、付出这般昂贵的代价来创收呢?
05
▼
收入倒挂
“医生的收入不是取决于他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而是取决于开多少药,这真是对这个行业的侮辱!”李青峰说。
公立医院,医生的诊疗活动收取的费用是有限制的。这和我国低下的医保水平有关——如果诊疗费太高,医保就无力承受。至于药费,只要不是医保目录内的药物,再昂贵也是由患者自费承担的,所以就形成了“药贵医贱”的格局。这正是导致医生的收入取决于开药而不是技术水平的原因。
李青峰经历过一次马拉松式的手术。2 个麻醉师、4 个护士、8 个医生工作了19个小时。这台手术的价格是2300 元,外加20% 的津贴。如果换算成小时工资,数字的确低廉得惊人(平均每人每小时不到11元,与钟点工的收入差距不大) 。“而两根手术缝线的费用也要近200 元!”倒挂的价格体系让李青峰看重的知识和经验完全贬值。
护理的收费更低,护士改行的越来越多,大多数人的目标是医药和医疗器械行业。
漫长的学习过程大大提高了这个行业的从业成本。医科学生5 年才能本科毕业,要想取得博士文凭,要11 年。在那些尖端的医疗领域,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快,这逼着他们一生都必须保持学习的习惯。
这个行业也是公认的辛苦,超时工作几乎是每一个医生的生存状态。
好医生意味着智力水平、心理承受能力和体力都要上乘。为了将这样的人吸引来并且留在医疗行业,在李青峰看来,高额薪酬是绝对必要的:“他的工资应该与他承担的一切成正比。”
他为那些开豪华车的同行辩护:“一个医生敢开豪华车,他的收入就一定是合法的。这样的医生必须有三个前提,第一,他在著名的大医院工作;第二,他所在的学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第三,他有别人没有的绝活。”
李青峰设想的未来,决定一个医生薪水的,应该只有技术水平、病床周转率和病人投诉数量三个因素。一个医生收受红包和虚开药品无异于自毁前程。
2016-09-22 中国医学论坛报
来源:新民周刊(2007年12月5日)
作者:汪伟 黄祺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EzOTUxOQ==&mid=2654107023&idx=1&sn=e1b340b6d6d4ab096c3ccef0ee4b18ac&chksm=bd06d45f8a715d49393c51cb361a09666e9c071b557ec69ad8d325031e98d17b133f75c06d57&scene=1&srcid=0922vqf0xtURyZFij0MSTWDh#wechat_redirect
这篇直指现今医疗机制及医患痛点的深度文章,发表于2007年的《新民周刊》。时隔9年,时代在发展,然而并非所有事都在。
2007 年年末,医改方案的制定工作已接近尾声,新方案出台在即。
由卫生部、发改委等16个中央部委派员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领导制订了这一轮医改方案。方案综合各方意见,其中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WHO(世界卫生组织)等9家单位提交的报告,以及地方政府的意见。
对这件利益攸关的大事,医生没有像经济学家、政府部门甚至普通民众那样,寻求表达的渠道与机会,反而沉默异常。
有人说,沉默是因为这一轮医改的起点就是对医生的批判。医生、医院院长、医学院院长,他们怎么看近在咫尺的医改?
01
▼
医生:主角还是看客?
医生曾是中国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但1990 年以后,这个行业的声誉如同高台跳水。中国的医疗系统共有375 万名员工,负责为13亿中国人提供医疗服务。在过去的10 年里,他们是被抱怨得最多的人群之一,被认为对“看病贵”“看病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了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推动了新一轮医改。经济学家、研究机构和媒体深深地卷入了制度设计的争论。而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医生,在为时两年、声势浩大的争论中,保持着异常的沉默。
“关于医改的争论,一开始某些社会舆论就把医生放在了受批判的位置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院长朱正纲说,医改涉及医务人员的根本利益,医改政策的出台必须兼顾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
这一切让许多医生深感屈辱。中国社会普遍将医生看作现行医疗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但在医生们看来,自己不过是不成功的医疗制度的牺牲品罢了。
02
▼
褪色的荣誉
朱正纲出身医学之家,父母、他及妻子都学医,夫妻俩希望儿子能继承家族传统。但朱正纲说,孩子拒绝这样的人生规划。“太忙,责任太大,顾不了家,收入也不高,”朱正纲的孩子这样形容父母的职业。
“医学世家”从前让人肃然起敬,但现在已失去了光环。胡庆澧家族已三代行医,他曾出任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兼副总干事。但让他引以为荣的“医学世家”的传统,眼看就要断裂了──儿子坚决反对自己的孩子学医。
医生这个职业在很多医生自己看来,已经不值得留恋了。这个行业陷入了信任危机,医生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水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怀疑。在很多中国人心中,医生更多地和“灰色收入”“滥开药”“过度检查”甚至更可怕的“医疗事故”联系在一起。
2003 年SARS 肆虐期间,社会似乎再次看到了医生的牺牲精神,他们重新被称作“白衣天使”。但SARS 消失后,这个称呼再次被遗忘。
03
▼
医院恐惧症
20 年前,“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已经退休的胡庆澧当年做住院医生时,工作非常辛苦,每周只休息半天。妻子也是医生,两人工资微薄,除去必要的花销,每月仅能储蓄4 元钱。但这段艰苦的生活,现在成了他最美好的回忆:“那时医患关系很好,大家共同的目标,就是把病治好。”
和20年前相比,医患关系现在越来越被看作是合同关系。对此,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专家李青峰直言反对:“如果医疗是一种合同,病人就必须完全了解选择某个治疗方案的理由,以及这种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但有些治疗方案,连非专科医生都无法理解,怎么能够让病人和病人家属理解?”
有些医生开出三个治疗方案,让病人选择。“看上去很公平,其实病人被牺牲了。病人不是专家,不可能知道哪种方案最适合他。”
和20年前相比,医学的专业性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不是让患者依赖医生,而是让他们感到恐惧,他们用怀疑的目光打量医生,担心他们利用自己的无知谋取私利。而医生在医疗官司的教训下,也开始建筑自我保护的防线。怀疑使医疗成本急剧增加。医生变得过分谨慎,即使面对感冒等常见病,为了保险,他们也宁可安排病人查血、拍胸片,以排除其他可能。大多数时候,这些检查并不必要。
和20年前相比,中国人均期望寿命提高了——这被认为是医疗事业进步的一个指标,但这一成果并不巩固。“医患双方彼此警惕,导致治疗活动无法按照医学科学的原则进行。”李青峰认为,这是现行医疗体系危机重重的征兆。
04
▼
医生的工资
简伟1992 年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一所区中心医院工作。简伟真正安心做医生的时间只有一年。一年后,他开始主动申请上夜班,白天则去做药品代理。几年后,他辞职进入药品公司,做了专业的药品营销人员。“当时医院给我的工资是每个月200 元,做医药代表可以拿2000 元。”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一大批医生投入药品、医药器械销售行列,医生跳槽热与当时的出国热一样如火如荼。简伟目前在一家外资制药公司工作。如果10年前没有跳槽,他现在应该是那家二级医院的资深医生,月收入3000 多元。这个收入让简伟觉得“可怜”。
医院院长、医学院院长和医护人员认为,低收入已成了阻碍优秀人才进入这个行业的主要原因。但在许多病人看来,医生和“药品回扣”“红包”联系在一起,这会是一个“可怜”的群体吗?
许多大医院里都可以看到一些醒目的高档汽车,这尤其让人难以相信,医生的收入会像他们自己抱怨的那么低。
长期以来,医生对收入的自我评价与社会的评价相去甚远。
医生的收入问题无法一概而论。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收入分化程度令人瞠目。
现在,医院普遍进行经济考核。在考核及奖金的压力下,科室主任和医生必须想方设法增收。增收的方法,除了尽量争取病人,还必须在每个病人身上赚更多的利润。“医生创收”败坏了医疗制度的信誉,伤害了医生的职业荣誉,最终导致病人丧失了对医生的信任。
那么,那些医生为什么要冒如此大的风险、付出这般昂贵的代价来创收呢?
05
▼
收入倒挂
“医生的收入不是取决于他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而是取决于开多少药,这真是对这个行业的侮辱!”李青峰说。
公立医院,医生的诊疗活动收取的费用是有限制的。这和我国低下的医保水平有关——如果诊疗费太高,医保就无力承受。至于药费,只要不是医保目录内的药物,再昂贵也是由患者自费承担的,所以就形成了“药贵医贱”的格局。这正是导致医生的收入取决于开药而不是技术水平的原因。
李青峰经历过一次马拉松式的手术。2 个麻醉师、4 个护士、8 个医生工作了19个小时。这台手术的价格是2300 元,外加20% 的津贴。如果换算成小时工资,数字的确低廉得惊人(平均每人每小时不到11元,与钟点工的收入差距不大) 。“而两根手术缝线的费用也要近200 元!”倒挂的价格体系让李青峰看重的知识和经验完全贬值。
护理的收费更低,护士改行的越来越多,大多数人的目标是医药和医疗器械行业。
漫长的学习过程大大提高了这个行业的从业成本。医科学生5 年才能本科毕业,要想取得博士文凭,要11 年。在那些尖端的医疗领域,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快,这逼着他们一生都必须保持学习的习惯。
这个行业也是公认的辛苦,超时工作几乎是每一个医生的生存状态。
好医生意味着智力水平、心理承受能力和体力都要上乘。为了将这样的人吸引来并且留在医疗行业,在李青峰看来,高额薪酬是绝对必要的:“他的工资应该与他承担的一切成正比。”
他为那些开豪华车的同行辩护:“一个医生敢开豪华车,他的收入就一定是合法的。这样的医生必须有三个前提,第一,他在著名的大医院工作;第二,他所在的学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第三,他有别人没有的绝活。”
李青峰设想的未来,决定一个医生薪水的,应该只有技术水平、病床周转率和病人投诉数量三个因素。一个医生收受红包和虚开药品无异于自毁前程。
2016-09-22 中国医学论坛报
来源:新民周刊(2007年12月5日)
作者:汪伟 黄祺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EzOTUxOQ==&mid=2654107023&idx=1&sn=e1b340b6d6d4ab096c3ccef0ee4b18ac&chksm=bd06d45f8a715d49393c51cb361a09666e9c071b557ec69ad8d325031e98d17b133f75c06d57&scene=1&srcid=0922vqf0xtURyZFij0MSTWDh#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