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小学 > 科普故事 > 有趣
热带雨林3——美丽的陷阱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2016-10-12 13:44   分享道
虹巴伦 发表于 2012-03-10 14:18| Tags 标签:podcast原创滴嗒
雨林中危机四伏,体弱貌小的虫虫们不仅要提防那些外表凶猛、行动迅捷的食虫动物,更要警惕那些外表甜美内心险恶的食虫植物。
应虫虫家族之约,我请了防陷阱专家——嗡嗡教授,向大家传授如何防范食虫植物布下的陷阱。今天,本应是嗡嗡教授第三次讲课的时间。但是,嗡嗡教授不能来了。因为就在刚才,它在授课现场,以身殉职,命丧“甜筒”。

第一讲“蜜罐”陷阱


【猪笼草】
一只负责采集花蜜的蚂蚁出来找吃的,它对蜜香十分敏感,不多久,它就发现了一罐花蜜,那是挂在一株植物上的。嗅到阵阵香气,蚂蚁奔向小罐子,它爬上罐子,爬到罐子里面,蜜香正是从那里面发出来的。它贪婪地吮吸着,忽然,脚底一滑,它向下跌去,差一点儿就要落入罐子里的液体里了。它猛地意识到了危险,努力挣扎,使尽全身力气,终于爬出了蜜罐,逃离了这个甜蜜的陷阱。
嗡嗡教授的讲解:其实,这是猪笼草布下的鸿门宴,它拿蜜香来引诱虫虫们,那蜜罐是猪笼草的叶子变的。罐子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像奶瓶,有的像酒壶,有的像竹筒,更多的像运猪的笼子,所以才有了“猪笼草”的大名。
蜜罐口上面还有一个盖,此盖是张开的;罐内还贮藏着一些水。在罐的入口处有许多的蜜腺,能分泌出一种有鲜果香味的蜜汁。虫虫们嗅到阵阵香气,就像吸了迷魂香,一旦进入蜜罐,就会像坐滑梯般滑进罐中。好在,猪笼草还比较仁慈,它的蜜汁中虽然也含有毒液,但毒性不是很大,因此前来取食的蚂蚁大多能安然地回到巢中,只有最不小心或中毒过深的蚂蚁才会掉入罐中,成为猪笼草的点心。
所以,虫虫遇到“蜜罐”不要轻意动心,就算万一动了心也不要贪心,不然,百分之五十有可能丢掉性命哦。

第二讲  小巴掌陷阱
“嗡嗡嗡嗡”,一只蜜蜂,噢,不,是一只苍蝇,飞过来了,它正在找吃的。忽然,它看到一对鲜红的“小巴掌”。在它眼里,那鲜红的“小巴掌”就像一片片美味的肉肉,况且那肉肉还散发出好闻的味道,引得它垂涎欲滴。于是,它迫不及待地飞到“小巴掌上”,想饱餐一顿。可是,它刚刚落脚,还没来的及细细品尝美味,就听“叭”地一声,两个小巴掌一下子合拢了,握成一个无法逃脱的牢笼,将苍蝇牢牢地囚在里面。
嗡嗡教授的讲解:囚住苍蝇的“小巴掌”是捕蝇草的捕虫器,是由捕蝇草的叶子变形而来的。“小巴掌”的边缘生有10到25根细细的“手指”,手掌内侧还长有3根或3根以上的刺刺(叫“感觉刚毛”或“激发刚毛”)。
人类往往要把捕兽夹隐藏在杂草下面以免被动物发现,而捕蝇草却明目张胆地将捕虫器举在头顶,唯恐虫虫们注意不到,它还分泌出香甜的蜜汁来引诱虫虫。
当上钩的虫虫爬到小巴掌上吃蜜时,便会触动巴掌上的刺刺。小巴掌就会迅速闭合,细细的“手指”相互交叉锁在一起,将猎物囚禁在里面。猎物越挣扎,小巴掌握地更紧。就算是行动超敏捷的苍蝇,也逃不脱它的魔爪。
捕蝇草并不只捕苍蝇,只要落到它的小巴掌上,不论是小蚂蚁还是甲壳虫,不论是毛毛虫还是蚱蜢、蟋蟀,全不放过。
所以,虫虫们见了能释放蜜汁的漂亮的小巴掌一定不要被诱惑,不然,百分之百会丢掉性命哦。

第三讲 甜筒陷阱
这一讲,是嗡嗡教授用自己的生命来讲述的。
那天,在拍摄现场,嗡嗡教授一边哼着“一只小蜜蜂啊,飞到花丛中呀,飞呀飞呀……”一边找寻什么。忽然,它的面前出现了一朵漂亮的喇叭花,还散发出诱虫的花蜜味。
嗡嗡教授兴奋地飞过去。告诉我:“这就是吃虫虫的甜筒。一定要小心。”这果真是一个大大的甜筒,里面有好多香甜的蜜汁。
嗡嗡教授忙的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它虽然知道这是吃虫虫的甜筒,但是,它实在是太饿了,“我,我饿地快飞不动了。只吃一点点,不会有事的。”说着,它先落到瓶子口上,小口小口地吮吸着。“好甜啊!”
我看到瓶子口内壁上有一些向下生长的葺毛。
“下面的蜜比上面的更甜!”我知道嗡嗡教授的触角对蜜汁十分敏感。但,我感到有危险在慢慢降临。“教授,别吃了,快出来吧!”可是,教授似乎没听见我的话,它一点点向下移去。最后,我看到它走到甜筒中央的光滑区域。
这时,它似乎才意识到了危险。我看到它试图往上爬,但它的脚上由于沾满了花蜜十分的滑,而且那些罐壁上向下生长的葺毛根本抓不住;它有些慌乱,努力向上攀爬,却越急越抓不住,最后终于落入瓶中的液体里。
“教授,您不是有翅膀吗?快飞上来呀!”我着急地喊。
可是,嗡嗡教授像是被催眠了一般,忘了它自己还长有翅膀,只是挣扎着向上爬。
我眼睁睁看着嗡嗡教授在几次挣扎之后,最终,精疲力竭,沉入瓶子底部。
后来我才知道,那花蜜中含有麻醉剂,使嗡嗡教授变得虚弱无力。
本来,嗡嗡教授是要给昆虫们讲甜筒陷阱的,没想到,课还没讲,自己却先藏身于甜筒陷阱之中了。请虫虫们引以为戒,看见漂亮的甜筒,千万不要被诱惑。切记切记!
其实食虫植物吃虫是一种不得以的生存之道,由于此类植物多生于潮湿多雨的地方,土壤中的养分随雨水侵蚀而流失,为了在贫疾的环境下获取所需的养分,这类植物就捕食昆虫;利用自己分泌、或是共生细菌分解这些小生物,并以叶部所形成的特化构造吸收其中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