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忽冷忽热,孩子更易生病。浙大儿院耳鼻喉科主任付勇说,来看中耳炎的孩子一直很多,以白天门诊量400位病人来算,中耳炎的病人占了15%。
“中耳炎算耳鼻喉科病人最多的病种了。12岁以下的孩子,特别是2-6岁的,很容易得中耳炎,这个病在孩子当中非常普遍,约有6成的幼儿患过中耳炎,有近9成的学龄期孩子患过中耳炎。”付主任说。
为什么孩子特别容易得这个病?
付勇介绍,人的耳朵与鼻腔、口腔是相通的,这个通道叫咽鼓管。咽鼓管靠近鼻咽部的地方有个类似阀门一样的结构。平时,这个阀门是闭合的。当吞咽、打哈欠时,这个阀门会打开,以平衡中耳和外耳的气压,有利于鼓膜的正常振动。
小孩子的咽鼓管还没有发育完全,较短,宽而直,呈水平位置,且自身抵抗力较差,极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孩子感冒后,咽部、鼻部炎症向咽鼓管蔓延,细菌、病毒等致病菌能够轻易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这些坏习惯,会引发中耳炎
1.不要捏着两侧鼻翼擤鼻子。感冒时,鼻涕较多,有的家长喜欢捏住孩子两侧鼻翼,然后让小孩用力将鼻涕擤出。医生提醒,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可能会引发中耳炎。
这是因为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鼻腔至咽鼓管会出现压力差,在这个压力差下,原本处在鼻腔内的鼻涕,会倒流至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
正确的擤鼻方法是: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擤出另一侧鼻孔的鼻涕。然后再擤另一侧。
2.尽量不要让孩子叼着奶瓶睡觉。许多小孩都有叼着奶瓶睡觉的习惯,医生提醒说,叼着奶瓶睡觉也易得中耳炎。
当人坐着或站着吃饭喝奶时,咽鼓管位于咽部的上方,食物或液体不太可能进入咽鼓管。但当人躺下时,咽鼓管与咽部差不多处于同一平面上。吃奶时,咽鼓管的阀门又刚好是打开的,此时奶水就比较容易进入咽鼓管,流入鼓室,引发中耳炎。
所以尽量不要让孩子叼着奶瓶睡觉,特别是在感冒时。
母亲哺乳时,也最好采取坐位,把婴儿抱起呈斜位,而不要躺着哺乳。
3. 在不洁的水中游泳、跳水,不恰当的鼻腔冲洗,这些习惯导致病菌会循着咽鼓管侵犯中耳;
4.挖耳不当。医生不建议为孩子挖耳朵,一旦不小心将外耳道粘膜或鼓膜破坏后,引发细菌感染,也可能会蔓延到中耳腔,从而引发中耳炎。
家长自测,有这些情况要警惕!
中耳炎发病前多有感冒史,发作期间常见有耳闭塞感,可伴听力下降、耳鸣及有自声增强现象。
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是耳闷堵塞感,渗出性中耳炎尚可有耳痛;慢性中耳炎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而延误诊治。
付主任提醒家长,中耳炎如果发现及时,对症下药,一般马上就会痊愈,不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听力。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变为慢性中耳炎,就有可能导致孩子听力永久下降。但3周岁以下的小孩,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很难告诉父母到底哪里不舒服,很容易被延误治疗,请家长细心观察,出现以下情况要及时就医。
1.耳朵痛一下又不痛了,但精神没有平时好;
2.抓耳朵,或时不时用手指掏一下耳朵洞;
3.对大人说话不理不睬、老是要大人重复一遍,或喜欢把电视机音量开得很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师讲课听不清;
4.孩子一受凉感冒就叫耳朵痛,对大人讲话的反应也显得迟钝。
预防中耳炎方法
1.预防感冒:临床发现75%的中耳炎是由感冒引起的继发疾病,婴幼儿感冒后,使鼻涕和细菌,通过咽鼓管返流至中耳内,诱发中耳炎。
2.定期进行声导抗检测:因小儿表达上的困难,小儿渗出性中耳炎不易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因此要提高家长对本病的认识。对反复上呼吸感染的患儿,特别对声音反音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的患儿,要及时到医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