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愈大夫医疗 > 愈大夫医学院
协和医生花4年干了一件事,实在太重要了……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2017-03-03 08:01   分享道

  我们要做的是:虽然知道疾病还在进展,但我们主动迎着病人的不舒服,不管他剩下的时间还有多少,竭尽全力让他更舒适一些!

  作者 | 田栋梁

  来源 |"医学界"微信号

  “不仅仅是医者,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要了解,如果一个人走到终点,有限的医疗外,什么是最重要的,就是他有什么心愿,想说什么话,帮助他完成。这就是我们想做的事情。”

  上面这段话,是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医师宁晓红大夫,在南方人物周刊举行的“2016中国魅力人物致敬盛典”发表的获奖感言中的一段话。她因践行缓和医疗而获此殊荣,但就在四年之前,连她自己也对缓和医疗毫无了解。

  什么是缓和医疗?

  在中国,缓和医疗有多个名字,有人称之为姑息医疗,也有人称为安宁疗护,但所指的都是同一个大的概念。

  “姑息治疗就是对症治疗。”在2012年之前,这就是宁晓红对“姑息治疗”的认识,那时,她是北京抗癌协会癌症与康复姑息治疗委员会的委员,关于姑息治疗的涵义,一位治疗癌痛的专家这样解释。

  这个概念困扰了宁晓红医生好几年,让她越来越想搞清楚姑息治疗到底是什么,经过近一年的联系和协调,在台湾安宁基金会的协助下,2012年,宁晓红医生带队,来自北京7所医院肿瘤内科的11位医护人员前往台湾参观学习。

  对于这次台湾之行,宁晓红医生回忆说:“那次就像是个小学生,也说不上是去学习,就是去看,跟着到处看,但就这么一看,心里就种下了种子,回来后虽然还是该干嘛干嘛,但这颗种子就生根发芽了。”

  在以往的中国医学教育和医疗临床上,关注的都是“怎么活”,但总是会有回天乏术、生命期有限的病人存在。对于这部分病人,宁晓红医生说:“以前都是说‘回家吧,想吃点啥就吃啥’。如果医生都表示没办法了,那病人和家属就更没办法了,而缓和医疗的对象就是这部分人群。”

  有人认为缓和医疗不就是姑息吗?不就是放弃吗?而宁晓红医生则表示其实正好相反,“缓和医疗是个特别积极主动的:明明知道你生存期有限了,但我们还是会做一切可做的帮你度过这一段!但缓和医疗也不是一个新事物,它就是医疗的一部分,只是以前被忽视了,其实很多大夫都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只是没有被称为缓和医疗而已。”

  宁晓红医生说:“缓和医疗并不神奇,也不是个新理念,其实就是你对那些生命期有限的病人是不是在乎,病人自己是在乎的,家属也很在乎,但有一些医生不太在乎(或者是想在乎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同样的问题,只是关注点不同

  之前宁晓红是肿瘤内科医生,现在她来到老年医学科,虽然她因从事缓和医疗而为人所熟知,但她从来都不是一位“专业”缓和医疗医生,在中国的教学体系和医疗体系中,还没有缓和医疗专科。

  曾经宁晓红医生为一位时日不多的病人远程会诊,她问病人家属“您知道您的老伴儿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吗?病人自己知道吗?他有没有提过他还有什么想做的事情?就这样问了几个问题后,家属被问得怔住了:“大夫,您想得真细啊。”

  对此,宁晓红医生表示,在面对死亡这个问题时,病人和家属都是畏缩后退的,不敢往前想,哪怕往前想一点都觉得是“罪过”,很多医生也对死亡闭口不谈,只谈“怎么活”,但死亡总是会来的!当死亡突然来临的时候,家属就会很难接受!所以我们应该有对全民的生命教育,包括生老病死,这方面的教育做的足够了,缓和医疗被理解和重视也就不是问题了。

  在宁晓红医生出的每个半天门诊中,至少会有5—8个生命期有限的病人,有肿瘤晚期的,也有是年纪很长了,感觉不舒服,睡眠和饮食都不好,这些人虽然没有得肿瘤,但生命也十分有限了,所以也是需要缓和医疗的典型案例。

  门诊中,宁晓红医生遇到很多只是家属前来咨询病情的,他们告诉宁医生:病人得的是肿瘤,已经做过哪些治疗,现在状态不太好,想问问还能怎么办。如果是在以前,宁晓红会对病人家属说,“这三个方案你都用过了,可用方案不多,你可以试试第四个方案。”截止到这里,宁晓红做的正是很多医生面对这样的病人家属时所做的。

  但现在,宁晓红医生还会继续问病人家属,这次来还有别的诉求吗?通常家属就会说,我们看了很多家医院了,大夫都说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了,所以我们想来协和看看,另外病人现在特别痛苦,有没有办法能少受罪。

  所以宁晓红医生说:“我的门诊其实和其它医生门诊没有什么区别,我们面对的也都是同样的病人,同样的问题,只是我们的关注点不同,我不会说到“你试试第四个方案吧”就截止了,其实往下才是重点:让病人家属提出诉求,对于生命期有限的人来说,这些诉求才是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是:虽然知道疾病还在进展,但我们主动迎着病人的不舒服,不管他剩下的时间还有多少,竭尽全力让他更舒适一些!在给治疗建议的同时,我们更强调的是病人想要什么,强调病人的生存质量。”

  宁晓红医生强调,不是说做缓和医疗的医生都不管原发病了,而是到了这里的病人他的原发病都已经被很多大夫讨论了无数遍,已经没有太多办法了,但对于病人的一些需求,我们还能有所帮助!缓和医疗的理念,就是全人的理念,强调的是全人照顾,能够把这些改善和强化一些,我们的医疗能够做的更好。

  医护都应具有缓和医疗的能力和意识

  宁晓红医生入选为南方人物周刊2016年度魅力人物,对她的评价是“知行合一”。对此她的体会是,让人理解缓和医疗不难,但实践不易。

  对于自己这些年在缓和医疗方面的工作,宁晓红认为做的最好的就是能够坚持教育,让更多新生力量能够接触这个理念。

  从2012年她从台湾参观归来,她就像着了魔似的到处讲缓和医疗,很多人听了也都觉得很好,甚至有些人还被她的讲述感动的掉眼泪,但一提到实践,有人就说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的病人正在做放疗化疗,又不会死。

  后来,宁晓红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始了缓和医疗的研究生选修课,从2014年开课到现在已经四年了,而今年这门课程有望进入本科。这门科在学生中反响特别好,影响也很大,学生在结业时要写一篇两千字左右的关于缓和医疗的自由叙述,很多学生写的特别好,理解的很到位,现在已经联系好了出版社,打算出一本研究生的缓和医疗论文集。

  宁晓红医生始终认为,缓和医疗本来就是医学的一部分,虽然现在还没有多少专业的缓和医疗医生,但真正的好医生都能想到这一层,就是:除了医疗技术之外,病人心理、灵性及社会方面需求也需要得到关注和帮助,让他能够获得平和舒适,好医生一定能体会到病人和家属的苦。

  曾经有记者采访宁晓红之后,在文稿中称她是“一个爱哭的女人”,因为她愿意体会病人的痛苦,听着病人的诉说,她常常会跟着掉眼泪,对于能够体会病人的痛苦,她称之为同理心,或者叫共情的能力,而这正是很多医生做的不够的地方,她认为如果能够弥补上这点,对医生从医会很有帮助,也会让病人感觉很好。

  宁晓红医生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医生和护士加入,并且愿意在临床中实践的人越来越多,但现在还远远不够。在北京协和医院,已经有这样一个团队,这个团队在形式上很松散,大家分散在各个科室,只是因为愿意在各自工作中实践缓和医疗的理念,同时又互相提供支持。让宁晓红医生感到高兴的是,现在医院里已经有医生指引有缓和医疗需求的病人去找宁大夫会诊,她觉得这正是大家正在接受这个理念的证明。

  还有些病人是看了关于宁晓红的报道或介绍慕名而来,这都让她感到很欣慰,觉得缓和医疗的理念正在被传播出去,但同时她也感到紧张,生怕自己做的不好,让病人失望,但转念又想:还是不要想那么多,尽力去做就好。所以她说:“工作中感受到的正能量特别多,缓和医疗绝不仅仅是带给病人和其家属好处,也在帮助医生,不然医生看到病人被病痛折磨却束手无策,自己也会难受,很多医生不愿意接管生命期有限的病人,就是因为看不到自己怎么能够帮助到他们。如果他们都武装了缓和医疗的理念和技能,相信他们也会从帮助生命期有限的患者中收获成就感”

  2016年底,北京市面向医疗机构发出试点缓和医疗病房的通知,报名入选的28家医疗机构很多来自社区。宁晓红期望所有医护都能具有缓和医疗的能力和意识,但她也明白无法强求所有人都能做,但她希望在病人有需求的时候,能够找到这样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