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愉老师教育 > 愈大夫创新创业学院
CCTV《超越》优迅医学王建伟:一个“创业爱好者”的故事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2017-03-02 05:25   分享道
文章来源于中国网

2017-02-10 优迅医学USCI

从华大基因到安诺优达,从安吉朗到优迅医学,你一定想不到,这样一位气质温婉的女性,在五年内经历了三次创业,而且每次创业都有所成就。前不久,优迅医学董事长王建伟对话央视名嘴路一鸣,与您分享她的创业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创业“爱好者”,有什么高招、有什么心得?

“生物基因”,无论您是否在这个行业工作,也无论您是否会以各种方式参与这个领域,这都是您不能忽视的四个字,因为它正在开始以产业化的方式迅速展开,不只是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更将全面深刻影响人类的未来。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其中一位女创业者的故事和心得。

王建伟,前华大基因人力资源第一负责人、行政总裁助理;前安诺优达联合创始人、CEO;科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主持人:依你看,哪一年算是中国基因产业化的“元年”或者说“起始年”?

王建伟: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我个人倾向认为是2007。那一年,华大基因开始了后来内部称之为“华丽转身”的南下深圳。我也正是那一年到华大开始了我的基因之路。现在回头看,华大“华丽转身”,核心就是要启动产业化,就是要把此前人类上百年长期集中产生于实验室、科学刊物上的成果孵化,能规模化生产,能落地到大众社会、生效于普通人群。先是基因科研的产业化,后来迅速扩展到当下的基因健康产业化、分子育种产业化等等。

主持人:说到生物基因产业化的早期历程,我一直有个困惑,就是科研与产业化的关系问题,你怎么看?

王建伟:生物基因是一个尖端科技型行业,是科技驱动型,科学研究的进程时刻不能中断,资源需要持续投入。但另一方面,生物基因的产业化,并不是,更不能与生物基因的科研驱动简单划等号。即使 2007 年汪老师他们那么大的决心要搞产业、出规模,华大也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积累,但实际上在具体路线图上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清楚的,打法、走法,甚至活法,都要结合国情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2007”是中国基因产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点。当时虽然每天要应对各类问题,但和此前主要是如何科研攻关不同了,最重要的是先谋生存后图发展,这正是产业化独有的挑战,与此前的科研挑战完全不同。

主持人:在此过程中感受一定很多,说说最深刻的?

王建伟:是,那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说到主要感受,坦率讲,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生物基因产业真的可以象今天这样这么快蓬勃发展起来,真的可以做到上百亿、上千亿。不怕笑话,刚到盐田的时候, “前景”很多,至于“前景”何时“变现”到来,别人是不是有精准的前瞻性、充分的把握度我不知道,反正那时的我没啥底气,就是觉得可能真的有意思;第二点就是,没想到一直在后端服务岗位默默尽责的我,会在五年后带着一群人出来创业。现在看,仍然觉得是一个决心,一个非常突然的决心。

主持人:是呀,生物基因一向给人的印象就是科学牛人密集、技术高端神奇,不是科学家,能在创业道路上走好吗?凭什么取胜占优?

王建伟:没错,这也是我2011年底、2012年初筹划创业之初,首先要突破的一大“心障”。就是当研究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开始试图产业化、规模化、个性化服务大众的时候,“专业外行”究竟能不能也带团队干起来?

主持人:这种性质的“心障”,就像一层窗户纸,照我看,在其他产业化领域都存在,比如早期的计算机产业,而后的信息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等等,只不过每个人面临“考验”的程度和方式各有不同。

王建伟:就是窗户纸。所以事情往往最困难的,是在面对“窗户纸”时,不在有没有力量去“捅”,而是有没有“捅”的决心。

主持人:那后来为什么这个弯又转得这么快、这么大呢?

王建伟:也是一步步的。其中一个重要背景是,到2010 年左右,基因产业的另一个苗头出现了,这就是基因健康,包括现在可谓耳熟能详的无创产前检测,以及 HLA、HPV 等等,产业的一股股溪流在开始潜涌、积聚,我们当时感受很直接。

主持人:这时候你开始“有点动心”了?

王建伟:我从开始工作就没离开过医药健康行业,对“健康”二字敏感,也知道面对众多“健康”需求者,“产业化”是可以真真切切落地的。我不是科学家,不能和科学家客户谈基因科技合作项目,但我或许能够将我在华大几年对基因的所知所感与原来在医学健康领域的积累结合起来干点事。

主持人:这一步是哪一年实际迈出来的?

王建伟:下决心是2011年底。事情很多,其中一个印象深刻的有趣细节,在开始组建团队的时候,由于始终有生物基因必须要由“科学家”牵头的“执念”,所以最初构架时,很大的精力放在了“游说”几位科学家好友身上。但创业的事情都是这样,想想可以,激动一下也行,但真要迈出来的那刻,真的必须有彻底的勇气。来与不来,都可以理解。反正,最后都没谈成。后来好不容易有一位科学家型的华大高管愿意加盟,却又在最后时刻放弃了,都已经说好,他当CEO,我协助他。

主持人:那后来呢?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王建伟:没有解决,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硬上了。说到这里就必须提到当时的天使投资人了。现在投资生物基因是很时尚、“产业正确”的事。2011、2012的时候可不是这样。那时虽然也有很多投资人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方式摸到了这个领域,但就像创业需要决绝的勇气一样,真到拿真金白银,才是考验早期投资人眼光和魄力的时候。一到较真,高下立判。我们当时的天使投资人在这点上令人钦佩。他和我们团队此前并不熟悉,而我们团队除了我是华大的高管外,其余都是华大各条相关业务线上的具体业务骨干、项目主管,算是中层吧。一句话,在生物基因圈内,都没有什么名气,就这,天使投资人敢投。我想,关键在于要前瞻性在一个新兴产业布局,这是眼光,这是魄力,当然,也是信任。

主持人:没有科学大咖参与,你们就这样出发了?

王建伟:出发了!老实讲,忐忑不安,也不知道到底行不行。没办法,赶鸭子上架,一开始让我临时牵个头,后来看干得还行,至少很卖力,就让我干上了CEO,直到两年后离开。

主持人:那两年感受如何,第一次创业,想必很深刻?

王建伟:太深刻了。每天“焦头烂额”是真实的写照。

主持人:当时感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王建伟:困难很多,但当时最大的挑战还是社会、市场对基因技术、产品和公司的接受度、信任度。

主持人:开始总是很难。

王建伟:是,好在这些年,整个社会的氛围是鼓励创新、支持转型。只要你是真正先进的,真正有价值的,真正在升级供给侧产品服务的,你获得市场认可,获得机构部门了解、理解直至认同、支持的时间只会越来越短。这点在我看着月度销售额持续上升的时候感受很深,此前的困难都算磨砺吧,谈笑一挥间。

主持人:另外还有什么深刻感受吗?

王建伟:信心。当我离开第一家创业的公司的时候,公司刚刚完成 A 轮融资,创设一年多升值了几倍,这是前端我和团队,以及后端天使投资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对此,我很欣慰,给信任团队的投资人一个交代,也有了信心,不是科学家,未必不能做高科技型的基因产业。

主持人:我认为,你这点感受并不特殊,最好的一个例子,马云作为英语老师出身,并不是互联网的科学家大腕。刘强东也不是技术大咖。

王建伟:其实,不管那个方面,别人的例子都对,关键是“无感”,自己的“心障”必须亲身体会才能破。科学家也好,非科学家也好,在基因产业化道路上大可不必自我设障,只要全面尊重产业客观规律,积极探寻发展策略,在这么一个国家战略引领、各地积极支持、各方大力关注的大环境中,都会有各自的发展空间。科学家行,非科学家也行。

主持人:现在的基因产业态势与几年前相比如何?变化大吗?

王建伟:和我离开的两年多以前比,变化非常明显。首先,数量上,仿佛一夜春风,目前基因公司有几百家,根本不像两年前屈指就可数。今后工作的压力将更多的来自于同行,而不是如何启发市场。其次,现在各种资源在大量进入这个领域,除了社会资本之外,还包括原来大量的传统型生物医疗和检测服务企业,都在纷纷切入,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沪深两市,稍微开始沾点基因检测,就常常受到市场追捧。第三,2012年的时候,基因健康以“无创产前”为主打,而仅仅在两三年后,这个方向就相当成熟了,现在“精准医疗”正在成为基因产业战略接棒者,而且规模更大、影响更深,尤其还首次列入国家战略规划层面予以具体指导支持,这就是中国速度、中国决心、中国特色。

主持人:在这种产业新态势下,你们作为一家成立不久的企业,压力想必很大,是如何定位发展策略的呢?

王建伟:压力很大,但我们有信心。产业发展到这个阶段,正确的市场化策略路线,将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这也是我们团队的强项。头几年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概念炒作一把抓、漫天撒的投资思维正在让位于精细识别、支持新锐。现在和将来,不是看大小,不是看先后,主要拼内力、主要看韧劲、主要比创新。正是在这种认知引导下,我们有信心弯道超车。优迅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在打造品牌、构建内力体系方面抓紧开展了一些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主持人:时间这么短,你们都作了些什么?

王建伟:拿出洪荒之力,是可以干别人两年三年才能干甚至一直想干也没有干成的事的。先说作为发展核心要素的科研开发与技术产品方面,优迅目前在规模化出生缺陷检测服务与精准医疗产业化开发,这两条基因健康业务主线上同步展开。截至目前,公司在国家卫计委临检中心组织的全国范围室间质评肿瘤诊疗高通量测序检测、无创产前检测、新筛耳聋等 11 项室间质评中全部满分通过,体现了我们扎实的技术功底。销售体系已在全国 17 个省市布局构建。前不久,公司成为科技部“十三五”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国家重大专项首批承接单位,主要任务是生育缺陷基因测序临床应用的深入研发与产业化推广。

主持人:精准医疗现在是基因产业最大最新的热点,你们又干了些什么?

王建伟:首先,优迅在精准医疗方面的研发投入力度很大,已自主研发孵化了”优替”肿瘤个体化治疗基因检测、“优逸”遗传性肿瘤易感风险筛查和“优旭”无创循环肿瘤细胞/DNA检测等系列拳头型检测服务产品,公司还与中国癌症基金会共同启动了全国多中心肿瘤液态活检项目,与中国科学院肿瘤医院等 16 家国内顶级医疗机构的合作正在展开,面向临床服务的中国人群的癌症基因突变数据库体系也正在规划建设。

主持人:这么前端的技术,这么丰富的产品,这么短的时间,你们是如何做到的?说句玩笑话,作为牵头人的你并不是科学家呀!

王建伟:我不是科学家,但我可以请优秀科学家团队襄助呀。我们的CEO是在美国希望之城癌症研究中心工作十年后回来一起创业的周晔博士,我们的CTO是美国贝勒医学院的资深科学家关永涛教授,关教授的统计算法在国际上名气很大,他在美国牵头技术支持着数个NIH项目。

主持人:哇,那你是如何说服像关教授这样的行业大牛回国加入您的团队的呢。

王建伟:我建议,不妨直接听关教授自己讲吧。

主持人:好,我们就一起听一下关教授为什么愿意回国,与王总这样的创业者一起来做这番事业。

嘉宾介绍:关永涛教授现任美国贝勒医学院教授,美国爱达荷大学数学系博士,统计遗传学家,十多年生物信息分析及遗传统计学工作经历。主要研究开发统计学和计算机方法进行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大数据的分析。擅长贝叶斯统计,单倍体的群体变化和关联分析及蒙特卡罗计算方法。关教授结合统计建模和数据挖掘优势开发出了应用于出生缺陷领域的全球领先的无创产前算法。

关教授:我表达三点吧:第一点是前不久我有了个女儿,她的到来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于是我悄悄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我觉得王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科技工作者有能力去施展抱负,所以我希望能跟王总一起把这件事做好。第二点因为王总之前是做人力资源的,相对于将兵她更善于将将,她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人。她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说,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不管是产前检查还是癌症早期筛查都关乎国计民生,我如果有这个技术也应该来帮她把这件事情做好。第三点是我经常回国,对这些产业有一定的认识,据我了解,国内相关检测目前有些良莠不齐,个别甚至鱼目混珠,我想我回来以后可以帮助王总一起给这个行业树立一个技术标准。

主持人:好,谢谢关教授。王总,刚才你提到,这段时间你们在科研开发与技术产品核心要素方面的作为,其他方面呢,是不是有了核心竞争力,其他方面也就迎刃好解了?

王建伟:还真不是。正如前面提到的,科研驱动型不能简单等同于产业规模化,还有其他许多工作同样重要。公司成立后,我们经过严格评审成为第三方独立临床医学检测机构,这是从事专业服务的重要资质;2015年 12 月,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从而打通了与社会资本资源联接的重要通道;去年8月,公司荣获“中国品牌创新企业”殊荣,这是社会对企业品质体系的初步认可。此外,截止目前,我们有五项专利进入实质审查、十四项生物信息分析软件著作权获批,另外国际三标(ISO9001、ISO140001、ISO18001)认证完成,这都是公司长远发展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基石。

主持人:干了这么多事?就凭总数不足百人的团队?行!我估计,“白加黑”、“5+2”的工作状态是跑不了的。

王建伟:我带团队都是这个特点,不在多,关键是要有状态,要有那么一股子奋斗劲。优迅起跑晚一些是客观,怎么办?说简单也简单,只能撸起袖子大干、追赶路上快跑。说到这里,我想说,我们的员工真好,谁说80后90后从小条件好,吃苦耐劳就差点事?举个小例子,公司搬家,整个科研办公环境有了大幅改善,工作量很大,年轻人个个争先,不用招呼,无需安排,连轴转,短短一周就全部按照标准到位,而且室内布设都是自己创意,来宾看了都觉得确实有那么一种基因企业科学高端又严谨简洁的精气神。说到团队,还有一个庞大的群体,我觉得必须提及,他们是基因产业化落地生根的关键同道、是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伙伴。

主持人:你指的是医疗健康领域的医院机构和行业专家?

王建伟:是。简单讲,新兴技术产品必须与成熟服务体系、丰富临床服务经验以及大众信赖的服务渠道全面结合、深度融合,产业化才能真正做开,才能成为现实。在我两次基因创业当中,医院和专家给了我很多帮助支持和指导,这种合作今后会更多更深。

主持人:说到这里,我们有请下一位嘉宾,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肿瘤内科马飞主任,请他谈谈精准医疗这个热门话题。

马飞主任:基因检测给临床带来的一些帮助,实质上就是这两年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叫精准医疗。精准医疗如果反溯回去,大概从十几年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一直到2016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到了一个国家级精准医疗项目的启动。

今年全球多个国家已经启动了精准医疗相关项目。精准医疗在中国来说,也是我们国家卫生发展事业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是我们国家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重点扶持的健康医疗项目,也是一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它给社会带来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肿瘤病人基因的特点与特质,针对性选择药物给予精准治疗,其效果会更好,副作用更低,患者的生存期更长。

到目前为止,精准医疗已经在我们临床上有了一些初步应用。比如,我曾经有一个乳腺癌的患者,她既往是个HER2阳性,所以她使用了抗HER2治疗的一个药物,叫曲妥珠单抗。开始的治疗是有效的,但是几年以后患者出现了肝转移,这个时候我们给他选择了一个可逆性的一个HER2的一个TKI抑制剂拉帕替尼,初始治疗也是有效的,但是三四个月以后,患者出现了耐药,疾病状况在发展,这给我们下一步治疗带来了新的困难。所幸我们现在有了基因检测这样一项新技术。通过检测,我们发现这个病人出现了一个HER2的点突变,这种情况下,这样一个点突变的患者对于不可逆的这个TKI抑制剂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比可逆的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所以我们又给这位病人选择了一个不可逆的抑制剂阿法替尼。虽然这个药是一个治疗肺癌的药,但是依然从这个道理上对于HER2突变并伴随点突变的这位患者是有效的。在用了这个药以后,患者能够得到临床获益超过半年以上。这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说明精准医疗对我们临床带来的帮助。

再比如说在肺癌里面,既往我们发现有一些肺癌患者对于一些靶向药物,比如说吉非替尼是有效的,最后发现,实际上是EGFR存在一些敏感性突变的患者,有效性甚至能到80%以上。但是我们在临床过程中也发现,有一些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来了一些耐药,既往我们对耐药不了解的时候,我们就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处理,但是后来发现有一些患者通过基因检测发现,存在一个耐药突变,比如说叫T790M的这个EGFR的耐药突变。对于此类突变患者,我们选择了第三代的EGFR的TKI,在临床上的效果就进一步得到了提高,这也是一个案例。

主持人:谢谢马主任!聊到这里,今天的对话也进入尾声。王总,听了你的感受,和我本人的了解、理解,基因行业真是一个令人油然有那么股子投入冲动的领域。再过十几几十年,可能都要不了那么长时间,真的难以想象这个行业会给人类、给我们每个人带来什么样的改变?缺陷可以防控、基因可以编辑、器官可以重生,等等,我们负责大胆想象,你们负责努力前行!

王建伟:基因行业创业的最大魅力或者就在于此!当然,行业各不同,道理有相通。千言万语,各种感受,归结起来,这个时代,国家正在致力于“两个百年” 目标,个人也好、企业也好、世界也好,都想搭上中国发展崛起这趟历史的大车。我们身处其中、身在其境,这种历史性的机遇更加不可错失。一句话,奋斗比不奋斗强,大奋斗才有大机会。我的亲身体会,现在的创业大环境和大氛围确实越来越好、越来越顺。

主持人:是,身在其中,或许每天醒来,房价起伏、哪哪堵车、电信诈骗、环境污染之类的事情,不时耳闻或目睹,自觉不自觉难免有时会陷入烦恼细节而不识、不觉、不敏发展的大势、崛起的大道。年少时想人生有所作为、有所精彩的种种初心,在忙忙叨叨、嘟嘟囔囔之间,淡薄了、忘记了,甚至彻底失去捡拾不起来了。相信你刚才的这番切身感悟,或许有助于重新唤醒一些已经沉底收藏的奋斗初心。

王建伟:过奖了。反正我的想法就是,无论酸甜还是苦辣,大时代,尝试、行动,一定会让人生旅途更加丰富多彩。

主持人:最后,作为一位五年三次创业而且每次都有所成就的“创业爱好者”,对当下那些正在筹划创业或者开始关注创业的年轻人有什么传授的,创业有秘诀吗?有高招吗?

王建伟:传授谈不上,高招更没有,创业永远在路上。创业秘诀高招之类心灵鸡汤似的东西看看就行。创业每次、每项、每人都不一样。当然,也不是说其中没有一些基本的共性要素值得重视。仅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至少有两点,一是创业可以不论出身,可以不论年龄,但必须论创业的激情。没有发自内心的激情,你很难坚守下来,你很难咬牙挺住。一定会遇到各种事情,都是想象不到的,而且这件事情处理好了,不稀奇,后面还有一大堆,但反过来,如果处理不好,则很可能就是“一事否决”。所以,创业之路确实不易,必须有足够激情,必须有充分准备。

主持人:创业光有激情不行,但没有激情可能更难。

王建伟:是。如果说对那些正在筹划创业的年轻人有什么感受可以分享的话,也有,就是,大平台,还是大平台,大领域,还是大领域。如果不是在华大这个大平台沉浸式熏陶的那几年,我不会从一名普通的人事管理者变身为创业者,如果不是投身于生物基因产业化这个刚刚起步的大领域,企业很难有比较充分的探索和扩展空间,包括十分宝贵的失误之后赶快弥补挽回的空间。所以,在大平台学习,你的眼界见识或会与众不同,在大领域创业,你的身手能力更能充分施展。

主持人:我理解,你所说的大平台、大领域,并不一定指大体量、大名气?

王建伟:对,关键是“新”。“新”是创业的关键助推器、重要倍增器。创新创新,有“新”才创、有“新”能创,有了“新”,起点更优一些,成功更把握一些。

主持人:说得好。最后,祝你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好,也期待过段时间能再邀请你聊聊奋斗新感受,说说产业新局面。

王建伟:谢谢。未来三到五年将是中国基因产业战略起步、全面开花的关键时期,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相信整个产业体系大发展、大整合的故事一定非常精彩,值得关注,更值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