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有哪些类型?
牙周疾病可粗略分为牙龈病和牙周炎。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牙龈病不侵犯深部牙周支持组织,经治疗后,牙龈组织可恢复正常,是可逆性的病变;而牙周炎则已发生了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经过规范的治疗,可以控制病情,但已破坏的软、硬组织难以恢复到正常状态。
牙龈病中,最常见的一类为慢性牙龈炎。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点:
牙龈出血:常为牙龈炎患者的主要自觉症状,多在刷牙或咬硬物时发生,偶也可有自发性出血。
牙龈颜色:正常牙龈呈粉红色;患牙龈炎时牙龈可变为深红或暗红色。
牙龈外形:正常牙龈应该较薄而紧贴牙面,呈扇贝状;患牙龈炎时,由于组织水肿,使牙龈变厚,不再紧贴牙面,龈乳头变为圆钝肥大。
牙龈质地:患牙龈炎时,原来质地致密的牙龈变得松软脆弱,缺乏弹性。
牙周深度:医生可使用特殊的检查工具进行牙周袋深度的探查。牙周组织健康时,探诊深度一般不超过2-3mm,当牙龈有炎性肿胀或增生时,龈沟可加深达3mm以上,形成假性牙周袋。
探诊出血:健康的牙龈在刷牙或探测龈沟时均不引起出血。患牙龈炎时轻触或探诊出血。探诊后出血是诊断牙龈有无炎症的重要指标,但须由口腔医生检查。
龈沟液增多:牙龈有炎症时,龈沟液渗出增多,其中的白细胞也明显增多,有些患者还可有龈沟溢脓。因此测量龈沟液量可作为判断炎症程度的指标,且须由口腔医生进行检测。有些患者偶尔感到牙龈局部痒、胀等不适,并伴有口腔异味等。
牙龈炎与牙周炎均是感染性炎症性疾病,牙龈炎是牙周炎的前期阶段,但并非所有牙龈炎均会发展成牙周炎。牙周炎患者可发生牙周支持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破坏,导致牙周袋形成和炎症,进行性的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
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牙周炎类型为慢性牙周炎。该病起病缓慢,早期主要表现为牙龈的慢性炎症,患者可有刷牙或进食时的牙龈出血或口腔异味。通过临床检查以及X线片检查,可发现牙周炎患者的患牙有牙周袋形成及牙槽骨的吸收。当牙周组织破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会逐渐出现牙松动,病理性移位,甚至发生急性牙周脓肿,出现牙龈退缩或根面敏感等症状,严重者牙齿可自行脱落。患者通常也因为以上症状前来医院就诊。
养成正确的刷牙习惯,能有效预防牙周病,如何正确刷牙?
选择设计合理的牙刷和正确的刷牙方法是有效清除菌斑的关键。一般建议牙周病患者选择刷头较小、刷毛中等硬度的牙刷,以便能够自如地在口腔内进行操作,并提升清洁效率。
而针对牙周病患者,清除菌斑的重点部位为牙龈边缘和牙间隙处,因此推荐使用水平颤动法,也称为Bass刷牙法。一般的刷牙方法只能清除70%左右的菌斑,在牙齿的邻面(牙间隙中)常遗留菌斑,需要使用邻面清洁措施进行清除。
临床上最常推荐患者使用的两类工具为牙线与牙间隙刷。牙线适用于牙龈无明显退缩,未出现明显的牙间隙者。如果牙周炎导致的牙槽骨吸收和牙龈退缩造成了牙间隙变大,或者老年人生理性牙龈萎缩造成的牙间隙增大时,推荐使用牙间隙刷。
其次,牙刷选择也有讲究。好的牙刷标明中毛、软毛、硬毛等,根据牙齿、牙周状况选择合适的牙刷。中国人的牙龈偏薄,容易牙龈退缩,有牙龈退缩时应咨询医生,改良刷牙方法,合理选择牙刷。
本文作者:上海九院 牙周病科 束蓉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