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愈大夫医疗 > 医学人文书籍推荐
百本医学人文书籍推荐:《死亡如此多情——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2017-02-26 15:51   分享道
系列书名:
《死亡如此多情——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
中文书名:
《死亡如此多情Ⅰ——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

作者: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编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由百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它用叙事医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以及生命和死亡。中国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但只有了解疾病、参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豆瓣
 
编辑推荐:
      《死亡如此多情》是一部颠覆传统生死观念的纪实文学,捍卫逝者尊严,温暖生命,温暖生活。
——亚马逊
 
媒体和名人推荐:
       我推荐所有人,包括医生,都看看这本书。是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医生对病人的尊重和技术投入,组成了医患共同体,为医学的发展至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医学的进步离不开患者的参与。作为医生,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生死,如何面对,则各有不同。让我们给病人始终的关怀,让病人始终有尊严,死亡才能变得如此多情!
——凌锋(全国政协委员 神经外科专家)
 
       生命大结局——一个你不愿意提及却又无法摆脱的必然,它的阴影笼罩着你的一生。当你卧病在床,当你年老体衰,当你亲友逝去,对它的恐惧会悄然袭来,如李清照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若庄子亡妻,鼓盆而歌,以民间红白喜事以应之。
      请你闲暇之际,翻翻此书,看看这些医生的口述实录,想想他们内心的无奈、挣扎和感悟。也许你会重新认识生命大结局,克服恐惧,淡然应对。
——陈小鲁
 
       书中的李兴旺医生,正是十年前把我从“非典”死亡线上救回来的恩人。人生无常,生死一线。回想住院的那四十多天,我还真没有什么恐惧与痛苦的感觉。只是体会到,永远或尽力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是每个普通人面对疾病或死亡的最好方法。
——谢飞(著名导演)
 
 
目录:
选择 002
那一回,我关掉了呼吸机 007
ICU的两个老人 010
无奈的放弃 014
第个疗程 017
请尽一切努力 022
生命的抉择 026
山穷水尽妈也陪你走到底 031
父亲的死亡令我刻骨铭心 036
我们不外转,也不插管 041
她是我妈啊,我不能不救她 042
最后的选择 046
年轻的眼睛告诉我 051
他走得太不安详 052
父母放弃治疗的三岁艾滋病患儿 056
医生,求您了,别让我出院 063
何时生离,何时死别 068
妈妈,我爱你 076
记忆中的父与子 080
那棵银杏树就是我公公 085
终那滴泪 091
灰色头像 095
他们,不曾后悔 101
外公的心愿 105
姥姥 111
妈妈,对不起,我爱你 115
来世还做妈妈的儿子 121
老大哥走了 125
就不要让爸爸再难受了 129
如果解剖,对医学会不会有贡献? 131
震撼!两个儿子跪在床边默默等待母亲离去 134
她走入了天堂 137
爸爸在天上也希望我这么做 142
把自己的血输给丈夫的愿望也实现不了 146
父母的哀伤 149
老者的慰藉 152
小饼 156
一句话 161
滑落的照片 165
未实现的谎言 170
无题 174
尽力 181
那一晚 185
外公是我的患者 189
或许是个鬼故事 194
忘写输白蛋白的交班记录 196
混蛋儿子 197
一个艾滋病逝者的临终嘱托:把我的遗体交给李大夫 200
我对乙肝病毒特别敬畏 203
无名氏口述的故事 206
十多年了,那个17岁女孩儿总在我的脑子里 209
再见 213
李奶奶在家人的爱中离去 218
生命的最后阶段 224
托梦 227
我的第一位临终患者 231
明天会更好 234
死是生的开始 237
葬花女孩儿 240
他还和我说他的存折和密码放在哪儿了 246
是时候回家了 251
死亡需要一个过程 254
东方人和西方人对死亡理解存在差异 255
临终不要抢救,只要平静 258
即使离去,她依然优雅 262
我问母亲害怕吗 268
用微笑迎接死亡 272
她为自己设计葬礼 276
他回家了 283
平静绽放的生命之花 287
望路 291
 
中文书名:
《死亡如此多情Ⅱ——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

作者:
生前预嘱推广协会,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编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纪实性叙事体文学作品汇编。撰稿人实地采访全国多家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将他们口述的临终事件或亲历的刻骨铭心的故事记录下来。该书以感人至深的文字,反映了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无微不至地为患者服务的奉献精神,着重表现了临终关怀这一重大主题,用大量鲜活的案例和独特的视角诠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生与死。整部书稿共有93篇文章,每篇文章大致分四部分:一是口述者信息;二是正文,由一个或若干个故事组成,有的故事表现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奉献爱心,有的故事表现临终关怀的探索与实践,有的故事表现医疗体制的弊病,有的故事表现医患矛盾,有的故事表现患者与亲属间或真挚或冷漠的感情,有的故事表现医生与患者及患者家属间或单纯或复杂的关系,内容丰富,透视或折射着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三是口述者感悟,由故事引发的对生、死、情等重大问题的价值判断;四是整理者手记,是撰稿人的引申思考。该书哲理深刻,感情细腻,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是一部普及临终关怀常识的好作品。
­­——豆瓣
 
媒体和名人推荐:
这本书,写出了在死亡面前人性的善良和人间的至爱。读完此书,最令我深思的问题是:我的死亡谁做主?死亡是人生的终极过程,是人人无法避免的最后结局。医生不应对患者本人隐瞒病情,不应回避生死问题,家属和医生都应该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秦伯益(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这里,医生进入患者的内心,与病人感同身受,真能有那种“你的命有多重,病人的命就有多重”的感受。
——凌峰(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专家)
 
我不是很赞同彼得的很多观点,但是我佩服他对自己生命的控制。也不得不说,他的腐败、谎言和死亡都有一种轻于鸿毛的优雅。
——洪晃(中国互动媒体集团总裁)
 
正是由于我们的外科医生见证了太多的生死离别,看到了太多医学的无奈,我觉得我们需要反思医学技术以外的东西,面对晚期病人,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顾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外科专家)
 
 
目录:
序我的死亡谁做主?
引读故事
引一千风之歌的回响
引二不一定非得重于泰山
引三陪陪那个受伤的“人”
我能抱一下你吗?
一位父亲的无助
我不想再这样
就让他走吧
那一回,我由医师变成护工
我们还在按压
把遗体带回医院“抢救”
参悟“大师”
有尊严地带瘤生存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临终生活
也许他已经在天国了
远方的“亲人”
逝去的21岁生命
她的坚强给了我们信心
生命尽头的临终关怀
终于等到儿子了
死,一定在家中

我们和患者都不轻言放弃
让医生震撼的生命奇迹
她说,不了
你怎么就走了呢?
追悔莫及的儿子
一束玫瑰花
一句不该说的话
我们没有错
千里奔波一场空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不舍母亲离去的小女儿
双胞胎的呐喊
必须接受的和能够改变的
一个加拿大籍华裔患者
丈夫对妻子说
想起这个病人就会不安
什么样的家属都有
坚持与放弃
咱们再去美国度一次蜜月
抚平内心的创伤
浴火重生
母亲的绝望与坚持
ICU的男护士长
“二次拔管”的生死较量
有些生死较量赢不了
医生的努力被一张账单打败
社会没给他们保障
妻子的执着
我是不是该安静地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