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愈大夫医疗 > 愈大夫医学院
【专访】WHO给中国医生的“健康处方”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2017-02-22 12:35   分享道
Original 2017-02-16 邢英 中国医学论坛报

健康中国    健康医生

 
 
 
 

 

 

 
 增进医生健康与福祉势在必行 

 

WHO欢迎中国医生健康指数年度调查报告的发布,该报告对于评估中国医疗队伍中核心力量的健康与福祉非常重要。

医生在确保整体人口健康方面承担重要职责。医生通常被视为健康相关事务的主要专家;作为医学专家,他们的建议常常得到高度重视。由于医生是普通大众健康的监护者,因此,保证医生处于最佳健康状态,有助于确保中国人整体的健康与福祉。

大量证据表明,医生的形象、感受和行为方式会影响到他们对患者的治疗与建议。研究显示,许多医护人员未能促进其患者作出健康行为,尤其是因为他们自己未能率先垂范,例如,不健康饮食、不锻炼、焦虑紧张等。反过来也成立:研究表明,越健康的临床医生越愿意与患者谈论生活方式的选择,从而使患者更容易接受和遵循医生的建议。

心脏病、卒中、癌症、糖尿病和慢性肺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占全球总死亡的近70%。大约3/4的非传染病死亡、1600万过早(70岁前)死亡中的82%都发生在低、中收入国家。

非传染性疾病的增加主要由四大因素导致:烟草使用、缺乏锻炼、酒精的有害使用和不健康饮食。

非传染性疾病的肆虐给个人、家庭和社区造成严重的健康后果,可能给卫生系统带来过重负担。鉴于非传染病带来的巨大社会经济损失,疾病防控对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中国医生健康指数将饮食、锻炼、烟草和酒精控制这四项指标包括在内是绝对必要的,这四项是最重要和可改变的非传染病危险因素。

WHO同时支持把精神健康纳入中国医生的健康考量。抑郁等精神疾患导致的经济负担和生产力损失,给整个社会造成巨大损失。研究表明,工作压力和抑郁等精神健康问题增加了医生的自杀率。职业暴露及危险因素同等重要。工作时间太长、工作负担过重、批评(包括收到工作过失投诉)、管理过于严苛、患者对医生过高和可能不合实际的期望以及工作带来的情感起伏(常常面对痛苦与死亡),都可能对医生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健康的睡眠是健康与福祉的必要条件。睡眠不足的不良影响包括身体影响(瞌睡、疲倦、高血压)、认知受损(表现、注意力和动力下降;注意力水平和智力下降;工作和开车容易发生事故)和并发精神问题。休息不足会损害思考、抗压、保持免疫系统健康和管理情绪的能力。无论前一天晚上因为什么原因睡眠异常或不足,第二天都会感觉很糟。

 
 给年轻医生的“健康处方” 

 

该调查显示,年轻医生生活方式堪忧。这一观察结论与其他国家的结论大体一致,年轻医生由于工作职责、高强度的时间表和期望值的压力而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不能以身作则践行给患者提出的健康生活方式,无法成为患者的榜样。

医生,与一般人群的其他成员一样,都应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吃适量营养丰富的食物,减少盐、糖和不健康脂肪的摄入,避免或控制饮酒,避免使用非法药物和烟草制品,保持充足睡眠,至少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至少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或者其他任何同等组合运动。

除了关心自身身体健康之外,关注自身精神健康也很重要。很重要的是,医生要记住花时间远离工作压力,做自己喜欢的事。简单的比如像与朋友或家人外出吃饭,保持阅读或绘画等个人爱好,或散步、骑行、游泳或做体育运动。这些有助于年轻医生在繁忙而高强度的生活中重建保持健康和平衡。

 
 案例分享:促进医生健康,全球在行动 

 

各国出招促进医生选择健康生活方式

世界各国有许多有用的经验可以学习。比如加拿大正在着手改善医生健康的工作,但仍有不少有待提高之处。加拿大医学协会在探索“新的多年度战略”,以更新和重新定义医生健康的内容。更多信息请查阅:https://www.cma.ca/En/Pages/physician-health-wellness.aspx

美国有“医生保健计划联盟”。该联盟起源于美国医学会的倡议和各州的医生健康计划,主要是针对有精神药物滥用问题、精神和躯体问题的医生开展康复与监测。但其重点是帮助患病的医生,而非促进医务人员的健康。

“患者承诺”是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发起的民间活动,号召医学生、护理专业学生以及执业医师以身作则,通过签署“患者承诺”做出个人和公众承诺,让医务人员率先垂范,践行他们要求患者选择的健康生活方式,其目的是通过改善医生的健康而让患者变得更健康。

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会每年举办国际医生健康大会。2016年大会摘要请参阅:https://www.ama-assn.org/about-us/international-conference-physician-health-2016-presentations

大多数西方模式的主要内容如下:建立为有药物滥用或精神健康问题的医生提供支持的网络;成立医生健康研究与数据的学术论坛;由专业组织提供支持。但仍有更多工作亟待完成,比如,加强健康促进与预防,促进健康生活方式,针对“过劳”和“不幸福”等非量化现象的干预措施等。

WHO启动的健康促进医院工作

 

另外一项有用资源是WHO启动的健康促进医院的工作,旨在促进医院全面质量管理、解决职工健康和加强医院与社区的联系(详见http://www.hphnet.org/)。

可参考以下的针对医务人员健康需求,建设“健康促进医院”的战略框架。

医生健康需求:①医院设计兼具功能性和安全性;②建立劳逸结合的工作时间表;③提供有营养的食物,让职工选择健康的饮食;④提供戒烟服务、营养咨询和体育锻炼机会以鼓励健康生活方式;⑤提供接种疫苗、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设备等职业卫生服务;⑥减少工作场所风险;⑦提供舒适的职工宿舍。

心理与情感健康需求: ①对职工开展压力管理培训;②压力应对支持;③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时间表。

社会健康需求: ①职业发展辅导与培训;②跨等级、专业和科室的职工参与;③开展工作中的社交活动;④员工幼儿园与日托服务;⑤根据职工休息时间安排医院院区及附近商店和银行的营业时间。

澳大利亚“医生精神健康项目”  澳大利亚在该方面经验丰富,尤其是在提高医生对精神健康影响因素的意识、减少寻求帮助时的障碍、鼓励寻求帮助、促进利用现有服务让卫生保健服务机构保护自身员工精神健康方面(详见https://www.beyondblue.org.au/about-us/about-our-work/workplace-mental-health/about-the-doctors-mental-health-program)。

莫纳什关怀-莫纳什医生精神健康与福祉战略 莫纳什医院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最大的公共卫生服务医院。该院致力于改善医生的精神健康与福祉,坚信有利于精神健康的工作场所能够改善患者的治疗结果。2014年10月,莫纳什医院发起了莫纳什关怀-莫纳什医生精神健康与福祉战略。该战略旨在创建主动关怀的工作环境,帮助莫纳什医生实现职业生涯与个人生活的双赢。

该战略为莫纳什医院提供了促进医生精神健康与福祉的路线图。以“莫纳什医生不应在沉默中挣扎”为目的,提出了五大关键目标:①在医务人员中建立精神健康与福祉的普遍意识;②创建互相关爱与扶持、防范心理困扰的工作场所文化;③发现并帮助有精神健康问题的医生;④建立有助于实现工作场所健康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⑤支持加深对莫纳什工作场所健康之理解的研究。

为支持以上目标的实现,开展了以下活动:

初级医务人员伙伴支持项目:帮助初级医务人员获得经过培训的初级医务人员同事的自愿性指导。

莫纳什医生健康官:健康官是初级医务人员的支持者,也是正经历工作场所或其他压力因素的初级医务人员的重要联络员。健康官独立于聘用与培训程序,医生可以放心地向他们提出健康、个人、培训或工作相关问题。

初级医务人员顾问委员会:目的是在莫纳什医院促进初级医务人员利益,确保他们对影响其福祉、临床工作、教育和培训等机构事务保持关注和投入。委员会致力于促进、鼓励和改善莫纳什医院初级医务人员与其他专业人员以及管理团队的沟通。

围产期支持项目:该项目除了提升对围产期情感和精神健康意识之外,还帮助男、女医生管理好围产期的工作与生活事项。

实习生辅导项目:旨在引导医学生顺利过渡成为初级医生之前激动人心、但时而困难的转变。实习生导师由资深医务人员志愿担当。他们特别关注初级医生的职业发展,为其提供指导与支持。

 

更多信息请见:https://www.headsup.org.au/creating-a-mentally-healthy-workplace/taking-action/promoting-the-mental-health-of-doctors-and-medical-students/case-study-monash-care

 
 WHO将继续与中国政府合作,以促进中国医生健康 

 

WHO乐意支持帮助中国医生为自身健康负责以及采取适当行动改变自身生活习惯及行为的有关倡议与项目。例如,开展帮助医生戒烟和更好应对压力的活动。

医生,尤其是35岁以下的医生操劳过度。我们看到1月份第3周仅有35%的35岁以下医生有1天的休息时间。除了个人选择问题之外,本质上更是体制问题。中国的医改应重视调整卫生服务提供体系。应为初级医疗卫生机构配备更多的医生,在基层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从而避免医院人满为患。人力资源的总体分配应按照国家医改重点“分级医疗”进行调整。应开展人力资源体制综合改革。中国政府正在开始着手改革激励机制、资源再分配机制和绩效评价系统。WHO将继续与政府在政策层面进行合作,以帮助解决上述重要问题。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2017年2月16日A12版)